您的位置::长虹五金网 >> 电动辊筒

企业走出去是中国必然选择0玻璃丝包线

时间:2022年07月07日

企业"走出去"是中国必然选择

华黎明(中国原驻荷兰、阿联酋和伊朗大使)

自从“十五”计划开始,走出去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国从一个资本纯流入大国正在迅速转变成为一个资本投资大国,中国企业从被以往收购的角色,逐渐变成资产的收购者。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已经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境外投资企业13000家,对外投资积累达到2457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国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额,排在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另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出现了重大亏损,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来自自身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国际化人才的短缺,企业的经营层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往往不熟悉。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很多地方是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很大的地区。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风险再大也是要坚定的前行,但是必须头脑清醒,战略明确,知己知彼,对自身的优劣和国内国际大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景虽然广阔,但是荆棘密布,社会政治、货币汇率、自然灾害、企业投资决策以及经营管理等诸多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国际经验的跨国公司也要如履薄冰。

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必须面对以下三个重要因素:

1.文化的整合 世界并购的数据表明,成功并购只占并购总数的1/4,跨国并购成功比例更低,并购成功与否取决于公司整合是否成功,有一半并购失败是由于整合的失败,而文化整合是所有并购和整合操作中最困难。中国的国企,尤其是垄断行业的央企,由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央企文化,走出去成功实现并购的就更加不容易。大部分央企过去存在这样的心理,就是靠中国政府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合同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双方政府来进行重新调整,不合理的规定是可以得到更改的,甚至在需要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会出面兜底。带着这种在国内经营环境中成长的文化心里走出去,水土不服是必然的,当然这也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问题,政府的一些惯性思维和行为,也助长了特色企业文化走了出去。文化的融合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首先要有融合的意识,要有意识地逐步改掉一些长期非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的强势基因,否则文化融合始终会是我们走出去的一道高高的门槛。

2.尊重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 走出去是企业走出去,而不是政府走出去,更不是国家走出去,这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许多国有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常常是背离,常常把可行性报告变成是可批性的报告,常常在公司能力不具备对合同不完全了解,可行性分析不到位的情况下,做出巨额投资的决定。企业越大,企业自身发展周期越长,董事会在选择经理人一般非常注重其年龄和企业发展的周期的配合,比如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要求一把手要能领导企业20年,至少领导企业完成一个周期的发展,中国的央企都是特大的企业,领导人的任期更多是政府的行政周期,而不是市场经济的企业周期。要减少走出去的风险,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首先要尊重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监督和管制是需要的,但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培育和激励企业家精神。

3.融入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 任何一国的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全球经济而获得快速和持续的发展。中国的30多年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发展的成功案例。中国经济转型和后发优势使中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国际优秀公司的经验中获益良多。中国进一步的发展更多的要靠自己的创新,而非转型初期的模仿,制度创新对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都是艰难痛苦和长期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应该是中国得益,也应该让世界得益,只有让所有人得益的项目才是风险最小的项目。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不论多强大,都必须谋求合作多赢,必须有所畏惧,有所节制,才能走得长远。

上一篇:12省区经济减速 工资指导线涨幅下调下一篇:陈功: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四大矛盾

电子万能试验机厂家

摩擦磨损试验机公司

电子试验机厂

巫山县试验机

友情链接